书法“二王”之一的王献之既以书名,亦留下隽语,其中一句述说其出生地、位于今日长三角腹心的绍兴,传布最广:“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东晋领有江表,含今日长三角之全境,由此衣冠南渡,中国的经济中心开始从中原向江南转移。及至1980年,沪苏浙皖一市三省的生产总值合计已占全国GDP的20.8%,但区域呈现以上海为中心的工业化地区和周边农业地区的二元结构,发展水平差异明显。经过以1983年“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成立而起始、由2018年“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而迭代的官方层面持续推进区域合作,如今“龙头”上海的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国经济中心城市首位,幅员35.8万平方公里的长三角全域则已形成一片中国最大的经济发达的匀质化连续空间,面积与德国相当,生产总值合计量以现价美元计,已连续两年超过作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的德国。创新产业体系共建,基础设施联通水平提升,以及劳动力、资本、知识、数据等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公共服务的便利共享,秀美山川的协同保育……在这里竞相映发。
(资料图)
6月5日起,2023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安徽合肥召开。这一机制是长三角区域合作的决策层,负责议定事关区域发展的重大事项——2009年11月,安徽省作为正式成员出席在苏州召开的当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沪苏浙皖共同参与,三级运作、统分结合的一整套合作机制从此确立。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以次年为起点,每三年中选取第一年,从四省份统计公报中得到2010年、2013年、2016年、2019年、2022年的五组人均GDP数据:在一市三省该项指标的平均值由2010年的4.9万元增至2022年的12.9万元的同时,五串数列逐渐收敛,离散系数(注①)从0.442缩小到0.348,显示区域一体化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各地间的共性与个性、合作与竞争、集聚与辐射迈向更高质量的新均衡。
样本年份沪苏浙皖人均GDP及其离散系数
城市层面的人均GDP差距也在收缩。2016年,除直辖市上海外40个设区市的该项指标中位数为63724.5元,其中最高者是中位数的2.28倍,最低是其0.28倍;2022年的中位数增至93277元,最高为其2.13倍,最低的0.43倍。
人均GDP即人均生产活动创造的价值,为一个区域当年的GDP与常住人口的比值,较客观地反映了除资源型地区以外的绝大多数工业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2019年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就包含一项定量指标:到2025年,由上海和苏浙皖26个城市构成的中心区的人均GDP与全域人均GDP的差距缩小到1.2∶1。
与区域内发展水平差距缩小相伴随的是长三角整体担当全国经济“压舱石”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去年四地生产总值合计达到29万亿元,在全国GDP中的占比由2016年的23.4%升至24.0%。
“按照索洛的新古典增长理论,资本的边际收益率递减——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次发达地区形成资本洼地,投资收益大于发达地区,会推动前者的人均GDP增速快于后者,区域一体化则有力加速了此种现象。”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明文彪说,不过,这种发展水平差异的收敛需要一定的前置条件,如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统一的区域市场,多功能主体城市群的出现,工业经济保持相当比重等。
区域经济学者陈建军在其论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创新中心”的次第出现,使长三角地区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和发展在空间上的均衡,构成差异化、互补性的共进格局。
上海曾是长三角唯一的创新中心,浦东开发开放后外资涌入,毗邻的苏南崛起,其特点是嵌入全球价值链,推动产业结构提升,在较短时间内成为全球高科技制造业集聚区,也吸引了上海制造业资源转移,形成两地间经济的一体化。浙江的民营经济是另一异质性创新中心,浙江藉此跻身经济第一梯队;21世纪以来,杭州的互联网产业崛起,为增长注入新动能并影响了长三角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目前江浙沪三地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都已超过10%。安徽也从沿长江地区承接长三角核心区产业转移,到合肥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提出形成全球科技创新枢纽的目标,开始向新兴创新高地进阶。
2018年至今,长三角已连续实施两轮《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集中力量在跨省域、多部门事项和全局性、关键性领域攻坚,推动区域合作向纵深拓展。
自2019年四地签署市场体系一体化建设备忘录,逐步统一市场规则、信用治理、市场监管以来,到2022年7月长三角新设市场主体1928万户,总量达3290万户,约占全国的1/5。到2025年,区域资源要素将实现有序自由流动,行政壁垒逐步消除,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基本建立,率先建成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公共服务的便利共享可以促进要素畅通流动,有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目前,长三角“一网通办”已上线涉及户籍事项、异地就医同城化、银行业务异地办理等的服务148项,累计全程网办643万件,实现37类高频电子证照的共享互认,数据共享交换累计达8亿条。
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每人都有了两个思想。”今年4月,《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报告》发布,显示该项指数已从基期2011年的100分倍增至2021年的247分。2021年长三角区域国际科技论文合作数量达26481篇,较2011年增长近6倍;主要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的专利转移数量达30968件、合作发明专利7835件,分别增长86倍和7倍。四地携手,共同推动长三角创新策源能力提高。
……
江苏吴江市民李先生使用社保卡乘公交,往返上海青浦和吴江。 “绿色青浦”微信公众号 图
上海正加快形成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为长三角导入、导流全球资源,服务和辐射带动全域发展。前述五个样本年份中,上海人均GDP与四地该项指标均值之比由2010年的1.496∶1收敛为2022年的1.396∶1,尖峰程度渐趋柔和;同时,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创“五大中心”的核心功能不断增强。去年,全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生产总值的4.2%,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40件左右;金融市场成交总额2933万亿元,增长16.8%;上海口岸进出口总额10.4万亿元,约占全球的3.6%,保持世界城市首位;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4730万标箱,连续13年居全球第一。
2006年,上海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GDP过万亿元的城市,2011~2020年间,苏州、杭州、南京、无锡、宁波、南通、合肥相继进入“万亿俱乐部”,多地入列的时间先后与其与上海间距离远近、交通通达水平、经济关联度的关系可辨。去年,长三角地区共有17个设区市进入全国GDP五十强,三者有其一,形成中心城市上海周边蔚为大观的“富邻居”现象。
落实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苏浙皖三省拉长长板、贡献长板,将比较优势凝练成既分工又互补的整体优势。反映在人均GDP指标上,江苏已连续多年居各省、区之首,去年为144390元,按平均汇率折算达到2.15万美元;省内13个设区市的GDP全部在4000亿元以上,均跻身全国百强。
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是衡量居民福利水平的常用指标,体现全民分享发展成果的程度。经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修正,浙江的这项比重达到52.4%,在人均GDP超1万美元的省份中最高(注②)。去年,省内各设区市人均GDP的最高最低倍差2.3,在三省中最小。
安徽将进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视作自身发展最大的“势”,乘势而兴。样本年份中,无论是其人均GDP与四地均值之比,还是人均收入与区域增长极上海的该项指标之比都有持续的抬升。在全国范围内,安徽的GDP从2012年的第十三位攀升到去年的第十位,人均GDP从第二十一位上升到第十四位,实现了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到“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跨越。
注:
①变异系数又称离散系数,是测度数据变异程度的相对统计量,用于比较平均数不同的两个或多个样本数据的变异程度,是标准差与其平均值之比,比值越小,说明离散程度越低。
②引自2022年第六期《浙江经济》“人口规模变动下对浙江省情的再认识”,作者俞宁、郎金焕、张武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上一篇 : 新资讯:cad索引号快捷键_cad索引符号快捷键
下一篇 : 最后一页